观众的不满实质指向节目定位的严重偏移。作为以撕名牌为核心的体力竞技综艺,《奔跑吧》曾凭借高强度游戏对抗构筑护城河,如今却陷入”综艺感”的认知误区。孟子义因”嘴皮子功夫”获捧,与邓超、陈赫式自创金句的浑然天成形成鲜明对比;老MC们主动请缨完成高难度挑战的热血场景,被剪辑成围绕新人展开的碎片化叙事。当Angelababy、迪丽热巴等前辈以”拼”字当先的游戏态度被消解为背景板,节目组似乎忘记了:观众期待的是酣畅淋漓的竞技盛宴,而非精心设计的”人设展览”。
新老嘉宾的定位模糊折射出更深层的创作焦虑。节目组将”飞行嘉宾”孟子义抬升至”常驻挚友”的模糊定位,既稀释了原有阵容的化学反应,又因镜头分配失衡引发观众逆反。反观经典时期,邓超的”学霸”人设、李晨的”大黑牛”标签均服务于游戏进程,而非本末倒置。
当沙溢的综艺智慧沦为陪衬,当郑恺的速度优势无处施展,节目组需要反思:在迭代加速的综艺红海中,究竟该坚守”奔跑”精神,还是沦为话题营销的提线木偶?作为国内硕果仅存的十季+综艺IP,《奔跑吧》承载着不止一代观众的集体记忆。观众并非抗拒革新,而是渴望看到诚意:既要有条不紊完成代际交替,更要守住”让嘉宾在游戏中绽放光芒”的创作初心。毕竟,没有哪个观众会拒绝真正的快乐,但刻意制造的”快乐”,终将在高清镜头下无所遁形。
页码:上一页